柏拉图:眼睛要和头脑一起工作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750| 评论: 0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视错觉的存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视错觉。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其屋顶向两边坡,在这样从地面上看屋顶是平的;如果采用平屋顶,看起来中间会有下凹感。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最早研究视错觉的学者。埃皮卡姆斯认为人的感官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环境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

亚里斯多德综合了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感觉是可信的,但他们容易上当受骗。”柏拉图认为感官需要头脑的帮助去了解所看到的事物,他说:“是眼睛要和头脑一起工作。”


前缩透视法是造成这一视错觉效应的主要原因——透视法的规则让你的大脑认为后面的蓝线比前面的绿线要长的多。但是如果你移开红白格棋盘,你会发现这两条线其实是一样长的。

中国古代对视错觉的观察也很早,《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辨日》,就是对高度视错的阐述,但没有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收分也是对视错觉的应用。

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写了关于视错觉的两本书,他是第一个提出“视错觉”一词的人。1854年,另一位心理学家J.J.欧佩尔在约翰内斯·穆勒的研究基础上写了一篇论文,提出视错觉的相关理论,并附有10页的线错觉图,其中一种最有名的一种被称为谬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s)。

MuEllErlyErillusions

同一时期,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写了《生理光学手册》,解释了认知错觉的产生机理:事物的影像与人对外界事物的固有观念产生差异,造成了视错觉。自此,视错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15年漫画家W.E.希尔发表了一张漫画,图中时而出现一个年轻少女的形象,时而出现一个年老妇人的形象,这是首个有意识地利用视错觉进行创作的作品。

《少女与老妇》

到二十世纪中期,约瑟夫.博斯、马塞尔.杜桑、萨尔瓦多.达利和M.C.埃舍尔等艺术家尝试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视错艺术(oParT)。
Copyright © 2011-2024 视错觉实验室 ( 皖ICP备15002796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