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运动后效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972| 评论: 0




       运动后效(motion after effect)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的物体,会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这种运动后效现象被认为是神经性的运动适应造成的。又叫“瀑布效应”。

       运动后效是因为速度突然的改变给人的一种错觉,如,注视瀑布久了,再看田野,会觉得田野向天空飞升;又比如坐在火车上,盯着外面移动的景物时间长了之后,当火车停下来后,会觉得此时外面的景物在向前运动,而火车在向后运动;再比如一个快速转动的轮子,突然停下来,你会错认为轮子又朝相反方向运动了。

       运动后效的原理是由于感知这种运动的视觉神经会变疲劳,疲劳后的视觉由快速运动物体转为看较为慢速、较为静止物体的时候,视觉神经的感应就会出错,而人的大脑会将此解释为反方向的运动。实验证明,如果只是单眼接受运动刺激,而双眼出现了运动后效,说明运动后效不是产生于视网膜水平,而是出现在中枢或皮层。

如下图,观察上面的运动图片20-30秒左右,再看下面梵高的画,就会出现“瀑布效应”。


亚里士多德(大约公元前 350 年)描述过视后效应,但没有指出视后效应的运动方向。最早对视后效应的清晰描述是Jan Evangelista Purkyně (1820)在观看了一场阅兵式之后做出的。Robert Addams(1834)在观察国苏格兰的 Falls of Foyers 瀑布时发现了瀑布错觉效应。根据 Verstraten(1996) 的说法,瀑布错觉一词是 Thompson(1888)创造的。

Copyright © 2011-2024 视错觉实验室 ( 皖ICP备15002796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