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37| 评论: 0
先让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吧! 北冈明佳作品:图片来源自网络 北冈明佳作品: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两张图片想必各位大部分都曾经看到过吧,用搜索工具搜索“视错觉”,再点开图片类目,就有许多类似能制造这种视觉错乱感的图片。但是,这些图片被创作出来就是为了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不适么?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面两幅作品是日本视错觉大师北冈明佳的作品,分别名为《螺旋蛇(Rotating snakes)》和《滚轮(Rollers)》。这种能都带来视觉上强烈冲击,用二维画面制作出三维效果的风格一般被称之为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OP Art)。 什么是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Optical Art)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 它是继波普艺术之后,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欧普艺术几乎同时兴起于欧美各国。欧普艺术的构成形式总是利用重复的几何图形来创造视觉错觉,或是利用色彩的对比产生炫目效应。 一般来讲,艺术作品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才能被称之为欧普艺术。 1、抽象的 欧普艺术必须是抽象的,如果不是抽象的,那么作品所想要追求的光效应效果和视觉反应便难以实现。举个例子,《纪念碑谷》的灵感来源荷兰版画家埃舍尔,他的作品虽然也有视错觉的成分,但是本质上还是写实的,关注点也是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而非纯粹被抽离出的视觉效果本身。 埃舍尔《瀑布》 石版画 1961(图片来源自网络) 2、避免表面趣味 这里的避免表面趣味,可以理解为艺术家没有在作品或画布的表面创作一些有组织或随意的图形、笔触、涂刮和肌理,因为这样做会抑制光效应效果的产生,因此欧普艺术在使用颜料时都会保证画面是平坦的,且颜色分布均匀。 布里奇特·赖利作品展,能看到不管是从侧面还是正面,画面都是及其平整和均匀的 3、使用几何或硬边的图案 欧普艺术的画面几乎是由几何和硬边形象构成的,由于光效应效果的产生是来源自强烈的对比,因此最大限度的对比则需要保持不同区域的清晰分割。 法朗索瓦·莫尔莱《无题》1974(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光效应效果除了几何和硬边形象外,色彩的对比也是产生光效应效果的一种方式,代表人物为布里奇特·赖利和维克托·瓦萨雷里。 布里奇特·赖利《Cataract 3》1967(图片来源自网络) 维克托·瓦萨雷里《IACA-C》1964(图片来源自网络) 4、需要一定的观看尺度 正如上面我所给出的例图那样,如果要使它们产生光效应效果需要观众离作品有一段距离。如果不能完整的观看到整幅作品的话,欧普艺术作品是很难表现出它的光效应效果的。 以上欧普艺术的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人们以一个粗略迅速的方式来把它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区分开来。 欧普艺术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到70年代末衰落,这十多年对于它的评论和批评络绎不绝。不管是观众还是批评家,对于这一种艺术风格都是贬大于褒。大多数的批评家都是将欧普艺术所带来光效应效果视为欧普艺术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作品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获得新奇的视觉感官的需求。但实际上,没有哪一个欧普艺术家承认这一指控,对于欧普艺术家来讲,光效应效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通过这种能够利用视觉便能给予我们特殊感受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观念。最显著的艺术家便是被称之为欧普艺术之父的维克托·瓦萨雷里。 “欧普艺术之父”维克托·瓦萨雷里 瓦萨雷里是一个匈牙利裔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瓦萨雷里尝试了对纹理效果、透视效果以及光影效果进行了实验。这期间的绘画作品包括了《斑马》、《棋盘》等作品,其中《斑马》被认为是欧普艺术的最早期代表性作品。 维克托·瓦萨雷里《斑马(Zabras)》1937(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1947年,在布列塔尼海岸度假的瓦萨雷里被海滩上的椭圆形鹅卵石和贝壳激发了灵感。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瓦萨雷里经常到普罗旺斯的海岸边度过夏季,在那里,他开始研究平面上的空白、填充以及立体表现的问题,这些经历可能就是他于1951年创作的作品《Meandre Belle-Isle》的灵感来源,而这也开创了独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维克托·瓦萨雷里《Meandre Belle-Isle》1951(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1955年他出版的《黄色宣言“Yellow Manifesto”》(更应该说是一篇文章,国内网站上没有它的中文版,我以前写论文找了法文原版花了300块找人翻译的,还翻译得跟机翻似的)一书中将其的艺术命名为“动态艺术(Cinetic Art)”,这些也都是在对于建构主义与包豪斯的先驱们的基础上以及对于视觉错觉与光学效果进行的研究。瓦萨雷里的创作主题也来源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才能发现这种视错觉。同时,瓦萨雷里在作品中安排了大量的小的、近似同一的几何形以产生生动的幻觉和动感,代表作品就是他的《织女星》系列。 在1955年以后,瓦萨雷里的作品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欧普艺术的样子了。 维克托·瓦萨雷里《织女星Vega2000》1968(图片来源自网络) 瓦萨雷里的主要兴趣是在画面上或纯粹构图上的“形体—色彩的造型单元”,他相信,在一件艺术作品在被传播、复制和倍增的过程中,艺术作品也在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种颠覆了精英主义的一种观念,艺术品不是为精英服务的,而是“为大众传播”的。尽管看来这种理念与波普艺术相似,但它与波普不同,它拒绝表达任何偶像。 以瓦萨雷里为例,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欧普艺术并非是纯粹的玩弄一种视觉上的游戏。将光效应效果作为一种工具去实现艺术家本人的观念,这我认为才是欧普艺术。 结语 欧普艺术并非是艺术发展长河中突兀的出现的一叶扁舟,它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欧普艺术的诞生更多也是依托于当时视觉科学研究的发展,这种将科学与艺术相拉近的方式,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第一次,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解剖学透视学的结合;印象主义画家在光学的启发下,认为一切色彩皆是产生于光的。所以说欧普艺术家们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常识性结合并非是史无前例的,并没有背弃艺术的发展。而事实上西方艺术在上世纪60、70年代不少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创造出了很多艺术作品,特别是装置艺术作品。 欧普艺术虽然最后衰落,但是也有许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依托欧普艺术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 服装·设计师马克·雅可布2013作品(图片来源自网络) 海报(图片来源自网络) 日用品·淘宝上的几十块钱的毯子(图片来源自网络) 可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欧普艺术的作品几乎已经不在会活跃在当代艺术圈中了。但是,由它所延伸出的艺术形式确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正如“欧普艺术之父”维克托·瓦萨雷里所言:“艺术品不仅属于博物馆和画廊,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艺术应当是人人能享有的,“art for the people”。 |